《奇蹟課程序言行旅》
如果說《奇蹟課程》是一首曠世交響曲,《序言》便奠定了整首樂曲的氣質與基調,不僅鋪敘出奇蹟交響樂的關鍵理念,還將讀者提昇到奇蹟形上思想的高度和意境,堪稱《正文行旅》最佳的暖身之作。
肯恩有如一流的樂評家,領著讀者,在宏觀處,領受樂章磅礡的主旋律,在微觀處,諦聽暗藏其中的千百種變奏,致其廣大,盡其精微,深入課程之堂奧,回歸心靈之家園。
《正文行旅 第一冊》
《奇蹟課程》在人類靈性進化史上的貢獻可謂史無前例,而《正文行旅》乃是《奇蹟課程釋義》三部曲的完結篇。肯恩由文學,詩體,音樂三重角度,依循各章節的主題,提供了「重點式」以及「全面性」的導覽,幫助學員深入奇蹟三昧,沉浸於智慧與慈悲之海。
這部行旅可說是肯恩一生教學的智慧結晶,奇蹟學員浸潤日久,必會如他所願: 奇蹟,發自心靈,必將流向心靈。
《學員練習手冊行旅 第一~三冊》
整套《奇蹟課程釋義》的問世,可說是無心插柳。1998年起,肯尼斯應學生之請,為〈學員練習手冊〉做了一系列的講解,基金會將研習錄音增編彙整為逐句詮釋的〈練習手冊行旅〉。此案既定,〈正文行旅〉以及〈教師指南行旅〉應運而生,為奇蹟學員提供了最完整且精闢的修行指針,訂名為《奇蹟課程釋義》,幫助學員將〈正文〉理念架構所引伸出來的教誨,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三部《行旅》,可說是所有踏上奇蹟旅程的學員最貼心的夥伴。
《學員練習手冊行旅》的宗旨,乃是幫助奇蹟學員了解三百六十五課的深意,以及它們在整部課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幫助學員將每日一課運用於現實生活中,否則《奇蹟課程》那些震古鑠今之言可謂枉費唇舌,徒然淪為一套了無生命的學說。
作者簡介
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 Ph.D. 1942~2013)
為最初與筆錄者海倫共同編輯《奇蹟課程》之人。肯尼斯是臨床心理學博士,深曉傳統心理治療的瓶頸,直到邂逅了《奇蹟課程》,才找到了他安心立命之處,決定終此一生為它服務,創立了「奇蹟課程基金會」,成為《奇蹟課程》的指定教學機構,開始了他講授《奇蹟課程》的生涯。
《奇蹟課程》自七0年代問世以來,逐漸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聖經。有人曲解其意,為自己的理念撐腰;有人攀附《課程》,以一代宗師自居;也有人視之為致命威脅,大加撻伐;只有肯尼斯不為各種亂象所動,始終堅持以《奇蹟課程》的話來詮釋《奇蹟課程》,且將形上理念與現實生活熔於一爐,四十年如一日,儼然成為《奇蹟課程》的中流砥柱。
導言
1976年,《奇蹟課程》正式出版,大約一年之後,許多讀者都覺得這部課程需要一篇序言,為有心深入的學員介紹此書的緣起及其宗旨;幾經敦請後,筆錄者海倫終於同意寫一篇序言。我已記不清楚當時的細節了,但在印象中,把序言分為三部分的構想是出於海倫,前兩部分「本書的緣起」及「本書的性質」,出自海倫的手筆;第三部分「本書的內容」則和《奇蹟課程》全書一樣,是耶穌通傳給海倫的訊息。
「本書的緣起」言簡意賅地敘述了這部課程出現的因緣、海倫與比爾的關係,以及筆錄的過程。有意思的是,全文不見耶穌之名,反映出海倫對耶穌這一角色「欲語還休」的心態。「本書的性質」一節明白標舉了課程的整體架構,即〈正文〉、〈學員練習手冊〉及〈教師指南〉。至於「本書的內容」,雖然不能視為《奇蹟課程》的「信條」,卻不失為一篇絕佳的導覽,因它為全書勾勒出一個簡明清晰的理論架構。
這篇「序言」(The Preface)最初是一本獨立的小冊子,到了1992年再版時,才將它安放在全書的開端。由於「本書的內容」並沒有套用書中的編碼系統,為了便於講解,我把這一節的內文逐段加上編號,讀者也不妨將這一節依序編成十三段,以便隨時對照。
先聲明一下,每當我在課堂中提到「序言」時,通常就是指「本書的內容」。這一節,一如歌劇的序曲或前奏,把整部課程的重要觀點作了簡要的交代。我沿用了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用語,將這一節稱為序言,因為他把自己較為成熟的歌劇前奏一律命名為「序曲」。這類前奏式的序曲,不僅把交響樂的主題重點式地鋪敘出來,而且還奠定了整首樂曲的氣質與基調。這正是本篇「序言」的特質,除了揭示出全書的關鍵理念,還將讀者提昇到奇蹟理念的思想高度和意境。
「本書的內容」一開始的幾句話就將我們領入《課程》的形上理念,也就是我常提到的「層次一」;它不只為序言,同時也為整部課程奠定了基本風格。「層次一」的陳述,把真理與幻境、真知與知見、上主與小我,作了分明的對比。這一分野為整部課程的小我思想體系(即特殊關係)和寬恕的化解之道奠定了理論基礎。倘若無法精準掌握這個形上理念,我們根本不可能了解聖靈的「修正原則」(即神聖關係)。本節的前三段全都在談「層次一」的絕對定律,例如:唯天堂與上主真實存在;我們是上主的同一聖子,基督是唯一的生命實相;其他一切全屬幻境,絕無例外可言。可以說,這三段先把實相境界大致交代了以後,其餘各段才把全部火力指向夢境。
簡而言之,我們擁有兩種方式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大夢──小我的,或是聖靈的。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心態構成了「層次二」。小我思想體系的主軸就是特殊關係,奠基於匱乏信念上,也因此,我們在描述小我的立身基礎時,常用「匱乏原則」一詞。但請注意,這一術語只出現於此,並未重現於《課程》其他處,只不過,匱乏與缺乏(lack)的觀念及類似詞彙卻反覆出現於全書。舉例而言,「特殊關係」的本質即是源於「匱乏原則」;唯有託付給聖靈,特殊關係才有轉為神聖的可能。
接下來彷彿進入音樂的「間奏曲」,耶穌開始對比心靈與身體兩個層面。他強調身體只能聽從心靈的指令行事,本身一無所能,全憑心靈賦予它何種目的而定,故說身體是中性的。小我以身體為藉口,著眼於分裂並且發動攻擊;聖靈則越過身體的個別利益而聚焦於共同福祉。《奇蹟課程》把聖靈之見稱為基督慧見,它的目的就是傳遞聖靈的慧見,教導我們從內涵層次著眼,在每個人身上看到彼此的同一性,而且無一例外;唯有寬恕才鬆解得了小我對「個別利益」根深柢固的信念。一旦完成了這個人生功課,緣於分裂而導致的罪咎即會全面化解,我們便進入了真實世界──那個被寬恕了的世界。屆時,上主必會來臨,親自將我們提昇到祂的境界;人生旅程到此結束,我們終於回到家了,回到上主願我們所在之地(T-31.VIII.12:8)。
「本書的內容」,短短的十三段,提綱挈領地為我們總結了整部課程的核心觀念,我們即將一句一句地跟著這動人的詩篇,開始一段小小的心靈之旅。猶記得當年,海倫剛筆錄完這篇序言,捧著她那尚有餘溫的「手稿版」唸給我聽時,我已記不清究竟是自己親口說出的,還是心裡默想的:「海倫確實寶刀未老,和耶穌的關係絲毫不曾疏離。這篇小小傑作,無論在形式或內涵上,都已臻至整部課程的高度了。」但願先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讀者,在讀完這篇序言後,也能發出同樣的讚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研讀,為後面更偉大的《奇蹟課程釋義》之旅暖個身吧!
《奇蹟課程》的形式
文學風格
首先,我要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說耶穌在〈正文〉傳遞訊息的藝術筆法,然後再深入這種筆法的音樂特質或交響樂特色。如果我們懂得欣賞〈正文〉文學藝術的音樂特質,對耶穌的訊息必有更深的體會。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就文學的角度來說,《奇蹟課程》是從幾個不同的層次交替開講,這種寫作風格往往帶給學員不少挑戰。但話雖如此,我們也需明白,追根究柢,學員的真正挑戰不在於《課程》講述形式的錯綜複雜,而在於它真正要傳遞的內涵。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得承認,《課程》的書寫方式確實會令奇蹟學員(尤其是剛入門的讀者)望之卻步。
兩種層次的論述法
我在1970年中葉開始解說《奇蹟課程》時,最常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這部課程是環繞著兩個層次展開論述的,而這種風格在〈正文〉裡尤其明顯。那時我已提出「層次一」與「層次二」的分別。層次一屬於形上層次,它要點出的是:物質宇宙純屬幻相,絕非真實;我們並非真的活在世上。講得更露骨一點,創造出我們的造物主根本不認識小我打造出來的個體之我──祂怎麼可能知道一個既不真實也不可能存在之物!但我也同時說過,要一群堅信自己活在世間的人,從層次一的角度去領受奇蹟觀念或操練奇蹟原則,是非常吃力,或者說不知所云的。雖然《奇蹟課程》在全書中不僅暗示甚至也講明了:上主根本不知道世界的存在,更別說我們在世間演出的悲歡大戲了。但是在涉獵未久的學員耳裡,這種說法簡直驚世駭俗,根本無所適從;為此,《課程》同時給出層次二的訊息,讓我們能在現實生活中有個下手處。這一層次的教誨所著重的不再是真相和幻相之別,而是面對著幻相,同時並存聖靈正念與小我妄念,兩種不同眼光的分別,也就是聖靈的寬恕以及小我的罪咎判斷,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雖然我們多半記不得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學會閱讀、書寫與算術的,然而,凡是當過老師的人都明白,學生必須藉著不斷重複練習才能學會。同理,只要是學會任何一種樂器的人,絕對忘不了那種日復一日反覆練習音階與基礎曲目的過程。因此,若想學會〈正文〉裡的寬恕原則,同樣需要從早到晚操練,甚至還得時時刻刻的覺察!耶穌提醒過我們,每一個會晤都是神聖的會晤(T-8.III.4:1),因為每一刻的經歷,不論大小輕重,都給予我們一個收回投射的機會,我們才可能看清自己隱藏在潛意識下的心念。缺少了這份覺知,本課程的終極目標「重新選擇」,根本就形同虛設了。可還記得,我們在小學裡初學基礎課程時,並不是去學每一個單字或數字的所有排列組合;老師只是教導一些原理或原則,然後給出幾個具體範例,讓我們反覆練習套用在所有的例題上。耶穌或聖靈這位新老師也是如此,他先教我們如何寬恕某個特殊關係,然後要我們把這個基本心態套用在所有的關係上頭:
本〈練習手冊〉的目的是按部就班地訓練你的起心動念,給你另一種知見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人與事。這些練習有意幫你將課程生活化,使你明瞭原來每一課都能夠同等地運用在你所見的一切人與事上。(W-in.4)
耶穌擔心我們漏讀了這一段,因此隔了兩段,又再叮嚀一次:
因此,你唯一需要貫徹的普遍原則就是:首先,按部就班地依照指示去練習。這是幫你把當天的概念普遍運用於你所在的任何場景,以及所涉及的每個人或每件事上。……總而言之,這些練習的目標是為了增強你的延伸或推恩能力,把行將操練的觀念運用到一切事物上。(W‑in.6:1~2;7:1)
等我們進入〈練習手冊〉內文後,還會針對這一重點詳加解說。
至於如何閱讀這套〈練習手冊行旅〉,至少有三種方式:一.一氣呵成地讀完,就像閱讀〈正文〉那樣;二.在不同時機選讀自己想要深入的某一課;三.隨著自己操練每日一課的進度,配合該課的釋文來閱讀。不過,對於初次操練〈練習手冊〉的新學員,我建議你們只讀每日的課文就夠了,不用加上我的釋義。總之,這套〈行旅〉和我其他《奇蹟課程》相關著述一樣,只適合當作補充資料來加深操練時的體驗,不能取代〈練習手冊〉這份天賜的禮物。
第六十一課
我是世界之光
本課的題旨援引了耶穌在福音中對門徒說的一句話:「你們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14)在整部課程裡,我們已多次讀到,耶穌雖然不時採用傳統基督教的觀念,卻每每賦予它們迥然不同的新意,本課即是一例。根據福音的記載,耶穌託付門徒一個任務──把光明帶給「世界」;而這裡所說的「世界」,指的是物質世界。
奇蹟學員若不清楚《課程》的形上原則,往往很容易把福音的訓示和本課的深意混為一談。請注意,耶穌在此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把光明帶給世界,因為根本沒有世界這一回事。他說「我們是世界之光」,意思其實是說「基督之光在我們心中照耀著」。由於上主之子共享同一心靈,整個聖子奧體必也共享此一光明(聖子的「一體性」是這幾課附帶的主題,隨後還會不斷重述)。耶穌不會特別把光明託付給我們,要我們成為特殊的靈修人物,負起向世人傳佈光明的(特殊)任務。他的用意所在,乃是提醒陷於分裂幻相的我們,我們全是世界之光,因為我們同是上主的唯一聖子。僅僅一個標題,便足以修正小我灌輸給每個人的自我概念「我乃是世界之黑暗」。這種極具毀滅性的自我概念,在後面的九十三課形容得更為不堪:「你認為自己是邪魔、黑暗與罪惡的淵藪。」(W-93.1:1)對此,我們的任務正是把這種幻覺帶到自性的光明真理之內。
然而,如果我們心中懷有這類的念頭:「我是世界之光,你可不是。我的存在與眾不同,因著我的慈愛與神聖,我把光明賜給欠缺光明的你。」試看,這不是傲慢還會是什麼!它充分顯示出「我有你沒有」的「屬靈特殊性」之傲慢。耶穌在〈頌禱〉一文中特別提出「分裂取向的療癒心態」:治療師認定自己是治療師,負起療癒病患的責任,因而與病患劃清了界線。下面這一段話所影射的正是那種「分裂取向的光明」:例如某人見多識廣,受過較好的訓練,或者比較聰明,天分較高。因此,他能治療另一個低他一等且有待保護的人。……這怎麼可能!它等於先假定兩人之間的不平等,還得當作真理般地接受,再藉這不平等關係去幫助受害者恢復健康,安撫那飽受自我懷疑之苦的心靈;這怎麼可能帶給任何人真實的療癒?……但你不可自封為傳送療癒這神聖禮物的使者。你只不過認出了自己與求助者原是同一個生命而已。他就是靠你這一體意識才能驅除自己心裡的分裂意識,這才算是痛下針砭。給人一帖與病因無關的藥方,實在沒有道理,因那不可能真正療癒任何疾病的。(S‑3.III.2:4~5; 3:3~4; 4:5~8)
一點也沒錯,真正有待療癒的,是人的心內相信分裂的那個陰魂,不論它化身為何種形式。儘管如此,切莫忘了,療癒的光明同時也在我們心內,只因我們心內並存著罪咎的黑暗與救贖的光明。只要我們選擇了光明,不僅能療癒自己,同時也療癒了世界,因為基督之光只會照耀在聖子的一體生命內,故也僅僅只有一種光明。如果相信還有其他的光明存在,就表示我們已經落入了小我特殊性的圈套。要知道,它的騙局所要得手的,並非只限於分裂,還包括了特殊性企圖掩飾的那個自我形象:「其實,我就是世界的陰影!」
正因如此,不僅在〈練習手冊〉,整部課程都一再叮嚀我們,我們的任務所在,就是提醒自己務必決心抵制小我的黑暗,活成世界之光。只要我們接受了救贖宣告的事實,自己就成了一記醒鐘,激發其他人作出同一選擇。為此,在本課一開始,耶穌就把我們光明的真實身分和那充滿傲慢與錯覺的陰森小我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1) 除了上主之子以外,還有誰堪稱為世界之光?因此,這句話純粹是聲明你的真相而已。它與驕矜、傲慢或自欺的聲明方式恰恰相反。它與你營造出來的自我概念也截然不同。它與你賦予偶像上的一切特質不可相提並論。它為你指出了,你仍是上主所創造的你。它只是聲明真相罷了。
我先前提過,「我們仍是上主所創造的我們」這一主題的反覆鋪陳,愈到後面,它的份量就愈重。在此,耶穌之所以再度為我們指出反面的現實,他不但要我們明白,我們確實深信不疑自己所「營造出來的(罪孽深重的)自我概念」;他還要我們謹記於心,這種自我概念其實正是抵制我們真實自性(也就是基督之光)的一種防衛機制。
(2:1~2) 對小我而言,今天的觀念等於變相的自我膨脹。但小我絲毫不懂謙遜,常把謙遜與自貶混為一談。
對小我而言,一句「我是世界之光」,就表示「我擁有你所缺少的東西」;同樣的,謙遜對小我來說,不過是自我貶抑罷了。環顧世間,持有這一看法的之人,可謂比比皆是。傳統基督徒為了表達謙虛,常會如此說:「我這可憐的罪人,只能憑靠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而得救。」東正教最常誦念的「耶穌禱詞」,更為凸顯出這種自貶的特質:「我主耶穌基督,上主之子,請垂憐我這罪人!」表面上看來,彷彿極其謙虛,骨子裡卻是極度的傲慢,因為它無異於宣稱,在上主創造的神聖自性外,還有個與它毫不相干的罪惡之我存在。〈正文〉下面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小我這種假謙虛:
小我的瘋狂信仰中有一基本信條:罪絕不是一個錯誤,它是事實真相;純潔無罪之說才是自欺欺人。純潔被視為一種傲慢,承認自己罪孽深重,反而被視為一種聖德。這類教義存心否定天父為聖子創造的永恆不變的真相。這豈稱得上謙遜?它其實是在暗中扭曲造化的真相,使它再也看不見自己的真相。(T-19.II.4)
(2:3~5) 謙遜意味著你只接受自己在救恩中的角色,絕不接受其他的角色。如果成為世界之光乃是上主降於你的大任,你卻堅稱自己不配,這並不是謙遜。堅稱自己不可能負有這一任務,才是真正的傲慢;傲慢永遠出自小我。
這一段話為我們帶來了另一個重要主題:「任務」(function),它同時也是《奇蹟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們的任務無他,只是親自接受救贖,也就是接受自己虛幻的罪咎已被寬恕之事實。除此之外,不論是為了哪些人或做了什麼事,完全非關此生的任務,因為究竟說來,外面根本沒有別人。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祈求耶穌幫助我們療癒自己的心靈,終有一天得以領悟「上主之子原是同一心靈」這個真相。心靈一旦療癒,我們便成了療癒的象徵,象徵著所有人的正念都選擇了光明而放棄黑暗。
如果我們不明就裡,一味抓著《奇蹟課程》的表面文字而大做文章,那麼我們所學到的很可能與耶穌的教誨背道而馳,重蹈了基督教及歷史上許多教派的覆轍。這種典型的錯誤,只會助長「靈性特殊性」的氣焰。可以說,這正是小我企圖抵制「我們全是同一聖子」之真相最高明的手法了。
(3) 真實的謙遜要求你接受今天的觀念,因為上主的天音親自告訴你此言不虛。這是你接受自己在世的真正任務的第一步。也是你在救恩大業中正名定位的一大步。它正面重申了你得救的權利,確認了上主賜予你拯救他人的能力。
耶穌在〈正文〉多次提到,我們此世的任務只是寬恕或療癒;唯有在天堂,我們才負有創造的任務。例如下文所言:
去為聖靈工作吧,因為你身負祂的任務。你在天堂具有創造的任務,同樣的,你在世間也具有療癒的任務。在天堂裡,上主與你分享祂的任務,在這世間,聖靈也會與你分享祂的任務。(T-12.VII.4:6~8)
為此,本課所指的任務,即是為自己接受救恩,因之,聖靈方能透過我們而將救恩推及於世間每一個人。現在,我再重讀一遍極具關鍵性的兩句話:「這是你接受自己在世真正任務的第一步,也是你在救恩大業中為自己正名定位的一大步。」顯然的,這個說法寓意著一個過程──我們無法一步升天。耶穌從不指望他的學生早上操練第六十一課,下午就療癒了,甚至於到了晚上便恢復圓滿生命,進入真實世界。簡單說吧,我們才剛踏出改變自我形象的第一步。後文還會不斷重申「過程」這個重要的觀念。
(4) 今天你用心深思一下這個觀念。它是對所有幻相、也是所有誘惑的最佳回應方式。它會把你營造的一切自我形象都帶到真理前,幫你心無掛礙且目標明確地安心啟程。
毫無疑問的,這段話再次闡述了「把黑暗帶入光明,把幻相帶到真相」的道理。我們先前已經討論過,耶穌並不樂見我們把〈練習手冊〉的觀念當作「肯定語」,用來壓制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認知。他真正期待的是,我們好好正視種種妄見,看清心內那些可怕的自我形象與自我概念;而且與耶穌一起正視,就等於把它們帶到耶穌的真理內。試想,如果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妄見的存在,還有修正它們的機會嗎?
再說一次,切莫將〈練習手冊〉的話語當成覆蓋小我妄念的「肯定語」。想一想,新時代之所以如此強調「肯定語」,無非就是企圖利用真理來粉飾幻相;而這種企圖,正是耶穌所要修正的。也因此,他才會在〈練習手冊〉不斷為我們點出反面的現實。當然,他不僅再三提醒我們有如此虛妄的自我形象,他也同樣看重我們的光明真相。他叮嚀我們不要利用真相掩蓋幻相,而且要時時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的。我反覆說過《奇蹟課程》極為強調心靈的選擇能力,箇中的關鍵就在於: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有何選項,怎麼可能作出有意義的選擇?對此,耶穌一開始就把前提講得清清楚楚:我們既有妄念之心,也有正念之心;前者代表滿嘴謊言的小我之音,後者則是代真理發言的聖靈之音。
第七十一課
只有上主的救恩計畫才有成功的可能
本課的題旨「只有上主的救恩計畫才有成功的可能」,對小我而言,不啻一大噩耗,因為我們老是冀望自己的救恩計畫終有成功之日。容我再次提醒,上主沒有任何計畫!耶穌之所以如此說,只因這是我們最熟悉也輕易就懂的說法。但我們必須謹記在心,所謂的「救恩計畫」,其實就是寬恕的象徵,也就是耶穌藉以修正小我的罪咎思想體系之工具。倘若根據《聖經》以及從它衍生的宗教教義,上主的確有一套救恩計畫,然而耶穌在這裡說的計畫卻是另有所指。前文雖已討論過這一觀念,本課還會重申箇中的意涵。
(1:1~2)你也許還未意識到,小我也制定了一個與上主作對的救恩計畫。你所相信的正是它的計畫。
很少人能意識到,凡是耽溺於特殊之愛或特殊之恨,就無異於存心抵制上主。難怪耶穌在〈正文〉會這麼反問:「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特殊關係不過是企圖打敗上主的明證,我們還會珍惜它們嗎?」(T-16.V.10:1)耶穌切望我們明白,我們不只為自己擬出了一套脫離苦海的計畫,而且這個計畫骨子裡就是想跟上主抗衡。他要我們反省自己「非此即彼」的處世原則而看清當前的處境,這樣做,必然有助於我們回心轉意,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1:3)由於它與上主的計畫全然相反,你不得不信,你若接受上主的計畫來取代小我計畫,必然下場堪憐。
我們真的如此相信:一旦接受了上主的計畫而開始寬恕,自己的個體性就沒戲唱了,這會陷我們於永恆虛無之境。這樣的信念恰恰反映出耶穌在〈正文〉所描述的小我思維:顛倒是非,好的成了壞的,壞的成了好的,寬恕令人避之猶恐不及,罪咎反而大受歡迎:
小我大部分的荒誕行為,都可直接追溯到它對罪咎所下的定義。對小我而言,清白無罪等於罪大惡極。凡是不發動攻擊之人都成了小我的「敵人」,因為他們沒有尊重它對救恩的詮釋,這意味著他們隨時都可能放棄罪咎,揚長而去。……它[小我]只要一碰到上主之子[比如耶穌]真正清白的面容,就想置他於死地;它的理由是:清白無罪乃是對上主的褻瀆。對小我而言,它即是上主,那麼清白無罪在它的詮釋下自然罪該萬死。(T-13.II.4:1~3;6:2~3)
(1:4~5)這話一聽就知道它在顛倒是非。但我們只要深思一下小我計畫的內容,你就會明白,不論它多麼顛倒是非,你卻堅信不疑。
大家應該還記得耶穌在「無明亂世的法則」那一節中說過同樣的話。他在描繪了小我五個神智不清的運作法則後,緊接著說:
你或許會為自己申辯,你並不相信那些荒謬的無明法則,更不會奉行如儀。何況,只要正視一眼它們的內涵,怎麼可能有人相信?然而,弟兄,你「真的」相信它們。(T-23.II.18:1~3)
耶穌很清楚,我們非常相信小我的計畫,因為我們死心塌地相信自己活在這兒。我們相信唯有透過投射才會得救,因為只有投射才抵擋得了心靈的救贖原則,而心靈正是上主聖愛記憶的安止之處。
(2:1)小我的救恩計畫說來說去不外是抓著心裡的怨尤不放。
這句話講得不能再白了,它一針見血指出小我投射的目的──抓著怨尤不放。請看看,接下來的一段如何刻畫「特殊性」的本質:
(2:2~5)它堅持主張,如果別人的言行表現有所不同,或是外在環境或事件有所改變,你才可能得救。為此,你始終認為救恩來自你之外。你所懷的每一個怨尤,不只是一個聲明,更成了你內心的信條:「如果事情不是這樣,我就沒問題了。」原本要求你改變自己心念的救恩,轉身一變,成了你對每個人、每件事的要求,就是不敢要求自己。
可以說,世間沒有人不認同這一思想體系,因為整個世界就是由此誕生且靠它維繫下去的。正如同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所剖析的夢的原理:所有的夢都是為了滿足未能實現的夢想。耶穌借用這一原理進一步闡述所有的人生夢境,不論是睡著的夢還是醒著的夢,不論宏觀式的物質宇宙或微觀式的個人世界,全都是為了成全小我想要維持分裂的私心而量身打造出來的,目的就是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如此一來,我們每個人都能享用小我的分裂大餅,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為別人會為此大餅付出代價。〈正文〉「十字架的畫像」那一節裡,把小我的仇恨與私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們為了保有自己的純潔無罪,想盡辦法嫁禍他人,要別人因此內疚並遭受懲罰,如此我們才能安然脫身:
你所受的每一個苦,都會被你視為他攻擊你的罪證。於是,你自身便成了他不再無辜的標誌;只要看看你的慘狀,就不難明白他是如何罪孽深重。對你不公的事,臨到他頭上就成了理所當然。如今輪到他來承受你所遭受的不義之報應了;唯有嫁禍於他,你才算真正解脫。
每當你同意受苦、被剝削、遭受不公的待遇,或感到匱乏之時,你其實是在指責弟兄攻擊了上主之子。你在他眼前懸掛了一幅自己被釘在十字架的畫像,讓他親眼目睹,你已用鮮血和死亡將他的罪狀刻印在天上了;你走在他前面,隨手關起天堂的門,把他打入地獄。(T-27.I.2:2~5; 3:1~2)
小我救恩計畫的基本要素留待後文詳述。
(3:1~2)在這計畫中,你賦予自己的心靈一個任務,就是判定除了自己以外,哪些人物事件應該改變,你才有救。根據這神智失常的計畫,任何可以想見的得救機會,只要保證行不通,你就會接受。
耶穌在這一段描述的,正是小我那句千古座右銘:「去找,但不要找到。」沒有錯,我們每個人都在幹這檔子事,一句話說得夠清楚了,根本無需多加解釋。確實,這就是投射的本質,也是小我思想體系的核心,它意圖確保上主之子永無回心轉意的機會。
(3:3~4)如此才能確保這徒勞無功的追尋能夠延續下去;你的幻覺堅持地告訴你:即使這希望一直落空,你還可以找其他人物或其他地方繼續期待下去。也許換了一個人,人生會更順利一點;也許換個環境,成功的希望比較大。
耶穌在〈練習手冊〉後文也說了:「你隨時都能造出另一位神來。」(W-170.8:7)我們如果夠誠實的話,必會承認耶穌完全一針見血地揭發了我們的私心與計謀。也因此,我們絕不會真心甘願投入這部《課程》的,既不願在頭腦上理解,也不願在生活裡操練。正如這段話所說的,我們會想方設法扭曲《課程》的教誨,令它無從在我們身上發生效用,而這正是小我「特殊性」的威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