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
在《神之手》這本書裡,我借榮格的個體化觀點,以塔羅牌的二十二張Major Arcana所揭示的人世生命旅程的圖景,來詮釋人一生的階段進程,說明在這個過程裡,內在以什麼樣的機制來與「自我」共同創造人世生命的遭遇,並借取榮格「原型」的概念,予以內在機制的人格化。目的是讓人瞭解自身內在的廣闊,無論是在多重面相上,以及所能運用的能力上,而無須受限於「自我」有限認知的框架。
現在我則將進一步探討人的生命歷程發展的結構與邏輯,從中瞭解我們每個人的人世生命涉及的主題,我們的生命藍圖是如何設計的,以及人生經驗是如何就此藍圖展開。這能使我們找到一個窗口去窺探我們的人世命運如何「被安排」,以及自由意志如何去擴充它。
首先,延續《神之手》中所提及的人世生命的發生有其歷程,「自我」從「本我」獨立出來,進行一場探索、冒險、創造與體驗,同時「自我」也與「本我」發生了(假性的)脫離,「自我」與「本我」離得越遠,越會專注在人世生活的發展上,但「自我」終究要重新與「本我」結合,這才是完整的生命歷程,最後回歸「本我」劃下句點。
而這個「自我」獨立的探索,與「本我」共同增長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其功能、目的,我將其大分為六個階段:內向本能期、外向開拓期、交互作用期、價值實現期、回歸期、成熟期。「自我」歷經這六個階段,從本質出發,逐漸融入外在世界,尋求於外在世界中的存在感、位置確定、價值實現,以這種自我實現的欲望和動力擴展生命經驗,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值帶回給「本我」。
在內向本能期中,「自我」離開「本我」不久,距離還很接近,是能不自覺受「本我」影響的初始狀態。行至外向開拓期,「自我」開始躍躍欲試,以自己的眼光和力量來創造生活經驗。進展至交互作用期,「自我」離開「自我」中心融入外在世界,遇到衝突與挫折,審視需要修正信念的地方。價值實現期「自我」要進入提升,建立新的信念系統,開展視野、突破侷限,尋求價值完成,符合自身及「本我」的期待。走到回歸期,是「自我」必須重整的時候,這也是「自我」與「本我」分離的折返點,「自我」要開始向內看,得到新的平衡。最後是成熟期,通過前面階段的學習經驗,「自我」與「本我」都獲得增益。若「自我」與「本我」此時有恰當的融合,「自我」將擁有超越以往的全幅視野。
在這本書裡我提到「自我」二字時,只簡單地包含兩種涵義,其一就是指個體,其二是針對在物質世界中經驗肉身生活的這個表面意識,但實際上這個表面意識與底下一路通達最深的內在並無斷層、分割,且是連續性的。
生命歷程的主要主題影響了個體誕生的環境與其身心條件,人生可能遭遇的人事物與轉折,其內每個時期的主題影響了個體置身的家庭狀態、童年的成長遭遇和經驗、進入社會的適應情形、置身群體會發生的人我互動與反應、「自我」價值探尋的方向、生命經驗中會遭逢的困厄與災難、心理與生理的變化、晚年生活的健康情形等。
「自我」的生命經驗不是被決定好的,而是在這些主題之下「自我」與內在的共同創造,一切經驗皆是各種力量的動態平衡結果,每個內部階段的主題也是從趨向平衡的動力衍生,並非限制性的死板框架。
生命歷程有階段性,其中的大分階段也有主題和進程、其內的微型階段也有主題和進程,每個階段歷經的時間並非均等,或長或短視這個階段裡「自我」經驗的發展是否順利。這個模式就有如原子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體一樣層層疊上去的,因此它的成長有一個活化的有機性,會隨「自我」的覺知和意志產生變化。好比說一個人在某個階段裡沒有適當展開該主題,或進行該主題時發生嚴重的偏失,影響了後續生命經驗的良好創造,那麼在下個階段便會面臨有助於做出調整的主題。所有的微型階段都有其主題,把這全部的拼圖碎片組合起來,便成了我們的生命藍圖,它有一個巨觀的、某種程度的設計,但並無所謂不可違抗,相反的,「自我」有完整完全的意志。
人們很容易把生命歷程的主題和經驗混淆,這兩者是完全不同層面的事,我們所經歷的事件,以及就算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都籠罩在某種經驗裡,它都未必是主題。主題是生命歷程要展開的題目,經驗是為了這個題目展開的素材。
因為人們太注重人世生活的遭遇和經驗,因此想窺知自己生命藍圖的內容時,都把注意力放在世俗實質的、具體的遭遇、事件,但這些遭遇、事件都是成就主題的產物,而遭遇和經驗是來自發展主題的創造,它是可變動的、可掌控的。所有的經驗、事件都有其意義,幫助「自我」覺知主題、開展主題,從中增長、獲益。而想要改變自己生活的遭遇,創造、重新編寫自己的藍圖,也需從瞭解自身主題的運作著手。
內容連載
生命藍圖提供什麼資訊?
我總是很驚奇,如果真有一份生命藍圖,大部分人都希望它能提供的資訊越精細越好,諸如你會考上何所大學?會從事什麼工作?幾歲時會結婚?某年某月某日你會發生車禍,某年某月某日你丈母娘會死,某年某月某日你自己會死。這太怪異了,我簡直不敢相信有人會接受生命經驗是如此僵化、死板、每分鐘都早已被刻在石頭上的東西。
也有的人想法剛好相反,如果告訴他有一份記載了他一生會發生的所有事件的生命藍圖,問他想不想看?他會說不想,與其先知道結果,不如無知地順其自然走下去。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份記載著你一生會發生什麼事的生命藍圖,但你可以自由改寫,那麼你就想看了吧?
確實有生命藍圖沒錯,你的過去、你的現在、你的未來都寫好了,「本我」這傢伙很厲害,他每一瞬間都寫出了一本書,完整的,寫到最後一個字後頭的句點。問題是,你注意到這句話的重點了嗎?他每一瞬間都寫出了一整本書!換言之,下一瞬間他又寫了一本。因為你看不出來兩本有什麼差別,所以你以為是同一本,但事實上它有變化的,尤其是「自我」的意志產生了很大的變動的時候。「本我」很樂於「自我」提供了很不一樣的想法,它時時刻刻把這些想法納入他新的創作。
因此,以為自己有一份被寫好了的不會改變的生命之書,那麼去探索它是毫無意義的事,可是明白那書是活的、生動的,你可以參與,情形就不同了。同理,你該從那書上得知的訊息,也不應是死的東西,而是可自由揮灑的空間為何?我說過了主題是個能帶來自由的設定,舉個例子,有三個人的生命歷程主題都是「愚人」,但他們可能用完全不同的生命經驗來詮釋這個主題,一個人成為畫家,一個人是醫生,一個人是計程車司機。反過來說同樣是醫生,很明顯的世間每位醫生的人格特質都不相同,理想和目標可能也大相逕庭,他們的主題當然各自不同。
再者,主題的設定跟我們的人格屬性有很大的關連,除此之外跟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有關係,好比說為何你出生在一個已開發國家或者第三世界國?為何你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或者貧窮的家庭?為何你的成長環境讓你較為容易接觸到藝術性的或者很市井的或者很殘酷的或者有特殊意識型態的背景?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在《神之手》中我談的較多是內在能提供的多種人格面向以及潛能,在這裡則想多提及內在設定的主題所能帶來的各種生活經驗與遭遇,這些經驗與遭遇不是僵化的、死的,而是有助於發展主題的材料,「自我」有責任將其豐富、擴大。 如何「馬上」掀開自己的主題?
總是有人問我,有什麼方法可以「立刻」用一種簡便法一翻兩瞪眼地找到自己的屬性,或者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者自己的天命,我相信現在也有人會問是不是可以抽張牌,或藉由自己的出生日期來推算的方式等等,馬上確定自己的主題。
我說過了不會完全否定任何工具、技巧、測驗,計算方式來探索這些答案,我也無意阻止你這樣做,我想這些方法可以提供你一些線索,或者給你帶來啟發,至少讓你有個尋思或質疑的起點。然而它不會是絕對的,也無所謂「標準答案」為何。
有些透過有規則的推算、排列能得到關於命運的繁雜細節的技巧,很多時候是看起來很讓人信服的,它確實得到不少讓人覺得合乎事實的答案。沒有錯,它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的,然而真相是,它只在一個維度上面完美,而宇宙其實有無限個維度。
最驚人的真相是,我們並非一直活在同一個維度上。但就如當你坐在列車上前進時,你會以為是旁邊的列車在後退,換言之,我們活在主觀世界中,因此根本不可能有辦法意識到自己所在的宇宙的維度變換了。只適用於「宇宙僅一個」的制式方法,只能提供參考,不可能呈現全貌,全貌是無限的。
這麼講你可能感到難以理解,但我們現在無須著墨在此,你只需記得一個概念,別往任何制式化的坑洞裡跳,所有的框架都有意義,但都不是死的。你永遠有完全的自由,但你得先理解那意味什麼,否則你無法擁有它,你更不能在未理解之時就先放棄,自己把自己先束縛住,還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
你可以推翻、重寫你的生命藍圖,你會瞬間展開全新的生命,你會有一個「新的出生年月日時」,這個瞬間你躍到另一個維度的宇宙去,而你全然不知曉,請問,這樣你還認為一個死的、限定的命盤推算是有意義的嗎?
我寫這個話題,不是在告訴大家一本死書有什麼密碼可以解讀它,而是一本活書你要怎麼去看它,你自己就是它的作者,你怎麼寫它,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眼光拉高拉大,你就看不見它,你就以為你只是個被寫在上面的棋子。
你必須丟開「有標準答案」的想法,改抱以活潑熱切的好奇來探索你的生命藍圖,你必須認為探索這件事本身就有高度的挑戰性和趣味,才能掌握自己書寫生命藍圖的訣竅。 探索主題有助改善惡化的生命經驗
無論怎樣的生命經歷都有其價值,但「自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其人世經歷上,當然還是最關注自己生命遭遇的展開,像是耽溺於某種劇烈的情感而走向崩潰毀滅之路的藝術家,或者變態殺人狂的故事,也許極富魅力,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只要在電影或小說看看就好,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我認識很多對偏執的、變態的故事非常著迷的人,他們十分相信自己不同於正常人,但事實上私底下他們真正的生活裡遭遇難題時,他們都急於解決、想要回歸到一個安寧的、平順的狀態,跟任何普通人沒兩樣,他們期待被周圍的人接納跟喜愛的心情也跟任何普通人沒兩樣。
因為「本我」本身是終極的和諧,因此當然是指引「自我」朝向這個和諧完滿的方向走,這就是探索自己的主題有其必要的理由,越能明瞭自己生命經歷的主題,越能找到通往和諧完滿的方向。
至於真的完全脫離一般人的精神狀態,而落入嚴重的偏執和病態的人,他們顯然失掉了「自我」和內在的平衡感,甚至可能更進一步喪失掉置身人世世界的意識存在平衡。從內在通往外在物質世界的顯化是一個源源不絕的動平衡的狀態,如果失掉平衡,就會發生在物質世界裡聚焦不清的現象。
舉一個呈現偏執態度的例子,就是希特勒,他的主題可能是「教皇」,也就是在人世建立符合他理想的法則,但顯然他在「皇帝」的主題之時便發生傾斜,此後一路偏差下去,無視於內在給予的做出調節的訊息,這並不只是他的價值觀是偏執的、給世人帶來巨大的災難,他本身也把自己的情感、思維、判斷力逼入僵局,當這個層面他已經扼鎖住自己的喉嚨的時候,在外在的實質經驗世界裡他不可能擴大他王國的版圖。當主題進行遭遇瓶頸或者偏失時,本我會製造出警訊以及崩壞來使「自我」扭轉,有時崩壞是有益的,當下雖然衝擊很強烈,讓「自我」難以接受,但卻是避要的挑戰,然而有時崩壞是「自我」完全忽視內在聲音造成的毀滅,或者「自我」放棄人世生活的型態。
內在不依循人世的價值,並沒有「獨裁者是壞人」這種概念,但假設獨裁造成的是人類集體生活狀態的偏失傾斜,那麼就也必然導致這個制度的崩毀。我在《神之手》裡已提過有關於人類集體文明的歷程就跟個人的生命歷程一樣有其階段性發展的邏輯。
找到自己的主題便較為容易認知生命經驗發展的方向,這在遭遇外在惡劣的衝擊時,特別有助益,因為你較能掌握這個惡劣的經驗意義為何,它必然指出你的偏失或者意圖把你引到某條路上去。
此外,有些經驗的製造有助於主題的發展,但經驗並不是主題,好比說有的人大半生歷經戰爭,這是他主要的生命歷程,但戰爭並不是他的主題,通過戰爭他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反應,如何轉變才是他的主題。
我舉個例子,假使有兩位總統候選人,他們當中究竟誰會當選呢?當總統是不是一個主題?不是。當總統是生命的經驗,它是發展主題所創造出來的材料,而不是主題本身。那麼我們再來看,假使這兩人其中一位的生命主題是「皇帝」,另一位的主題是「節制」,你聽了也許會以為,那麼主題是「皇帝」的人會當選囉!不,也並非如此。主題是「皇帝」的人,他的人格特質會有較強的權力意志傾向,不管他在或大或小的組織裡,或者只是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會以這樣的特質來創造他的生命經驗,而主題是「節制」的人,其生命經驗則可能致力於求取平衡,無論他在組織裡,或者面對自己。如果他能將領導一個國家變成展開「節制」的經驗,也就是說在平衡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因為「節制」也有藉由這種平衡的智慧和力量他個人以及國家提升到一個新局面的意義——那麼他獲取總統的職位的可能性也很大。
有些人抱著命運就是「生來就是要當XX的命」這種想法,其實我們的生活經驗——包含了我們會從事怎樣的工作,是發展我們的生命主題的工具,且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有其主題,這些階段的主題幫助我們對整個生命主題做更好的開展,以及平衡偏失、壯大能力,有時中間階段的主題跟整個生命主題看來完全衝突、相反(這通常是必然發生的),違逆我們的期待和希望。舉例來說,權力欲望很高的人,看起來好像主題是「皇帝」,但事實上他的主題是「力量」,他必須探索各種力量的角力對峙,他想要競選總統的這一粗分階段主題又面臨的是「倒懸者」,將要進入沈潛、省思的狀態,那麼當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許多人都希望能藉助某種工具、計算、測驗、特殊技巧……立刻、直接地知道自己的主題是什麼,我並不否定藉助工具或方法獲取內在情報的作法,但我還是認為沒有什麼勝過仔細聆聽內在的聲音,審視、思考、捕捉直覺來與內在協力推進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