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比以往快許多,除了人際關係、工作壓力,還有大大小小的瑣事會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以為身心疲憊只需要放輕鬆、睡一覺就會好很多,殊不知壓力已經深深埋在我們身體裡,難以排解。
你,或是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出現以下症狀呢?
◆ 睡不飽、精神差,有如行屍走肉,對一切事物提不起勁
◆ 發生一點小事就反應劇烈,開始怪東怪西、怨天尤人
◆ 沉迷於遊戲、迴避社交活動,出現暴力與憂鬱傾向
◇ 偏頭痛、肩頸痠、呼吸困難、習慣性咬緊牙關或磨牙
◇ 壓力大就想吃大餐,造成脹氣、便祕、腹瀉、胃酸過多
其實,以上種種都與「神經系統狀態異常」有關係。
擁有四十多年治療經驗的史丹利‧羅森堡醫師,在得知震撼醫界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後,將自己多年累積的徒手療法經驗結合對神經學的新認識,發展出更具系統性的治療方式。在本書中,他結合了理論探討、案例研究、實作訓練,以及詳盡豐富的圖文說明,讓專業醫師乃至普羅大眾,都能在三分鐘內檢測、調整自己或他人的神經系統狀態,進而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礎。
神經系統主宰了我們的覺知與反應。與其花大錢看醫生、服用各種處方藥物,若能先檢測、改善迷走神經系統狀態,再進行更深入的治療,將會事半功倍,甚至不藥而癒!
什麼是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是第十對顱神經,除了是自律神經系統的關鍵,也是人體分布最廣的神經,支配我們許多感官、肌肉與消化循環系統。
為因應危機與突發事件,神經系統會啟動「戰或逃反應」或「恐懼的癱瘓」狀態,以度過難關。危機解除後,便會自然回到放鬆與支持社會性參與的狀態。
但是,神經系統在長時間的壓力下日漸失去彈性、無法正常應變,從而成為許多病症的重大病因。
本書特色
◆ 詳述自律神經系統三大迴路、五種狀態,以及相對應的情緒感受
◆ 從神經系統有效改善憂鬱、焦慮、泛自閉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自主檢測、調整迷走神經功能,不到三分鐘,迅速找回健康
◆ 七種動作教學,有效改善肩頸問題、偏頭痛、脊椎側彎及情緒困擾
作者簡介 史丹利‧羅森堡(Stanley Rosenberg) 生於美國、現居丹麥的身體治療師。一九八三年起擔任魯爾夫治療師,一九八七年開始從事顱薦骨療法。他分別向亞連‧吉欣(Alain Gehin)、喬治亞‧米爾尼(Giorgia Milne)、班傑明‧施爾德(Benjamin Shield)、珍‧皮埃‧巴羅(Jean-Pierre Barral)等著名醫師及學者,學習顱薦骨療法、生物動態顱薦骨療法、兒童治療應用學與整骨學。 他在丹麥創建史丹利‧羅森堡學院(Stanley Rosenberg Institute),專門教授結構整合、肌筋膜放鬆技法、癒傷組織放鬆技法,生物力學顱薦骨療法、內臟按摩和生物張拉整體療法。同時,他在丹麥出版了四本書:《背痛不再來》(Nevermore Pain in the Back)、《頸部僵硬不再來》(Nevermore Stiff Neck)、《消除疼痛整骨按摩法》(Pain Relief with Osteomassage)、《華嶽太極拳》(Hwa Yu Tai Chi)。 除了從事治療工作,他也在不同機構為演員做瑜伽、雜技和聲音訓練,包括耶魯大學、布蘭戴斯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以及丹麥和冰島的國家戲劇學校。 譯者簡介 李宇美 政治大學資管系、佛羅里達大學廣告研究所、蒙特瑞國際學院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行銷、媒體及半導體業十餘年,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爸媽太超過》、《樓梯轉角的綠衣女子》、《波爾多夢魘》、《鄉民都來了:網路群眾的組織力量》,以及一中心出版的《UFO解密》、《呼風喚雨之英雄崛起》、《呼風喚雨之戰雲密布》、《宇宙通行證》等書。 推薦序一 參考資料 顱神經功能障礙對社會性參與的影響 「正常」的人類行為就是正面社會價值觀的體現,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人。 我們的社會性參與功能正常時,其他人可以輕易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並覺得我們的行為舉止合乎情理。大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舉止都很合宜;然而,我們可能會短暫進入脊髓交感神經鏈(戰或逃反應)或是背側迷走神經(退縮、停止運作)的慢性啟動狀態。如果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夠靈敏,很快就能回到社會性參與狀態。 可惜的是,有些人多數時間都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性參與。如果我們缺乏可以自行回到社會性參與狀態的靈敏度,就會一直卡在交感神經鏈或背側迷走神經啟動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時,旁人對我們的價值觀、動機、行為都會感到難以理解。我們的行為變得毫不理性,不但對自己無益,還損人不利己。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性參與時,我們及身邊的人都沒有好日子可過。 現在,我們就來了解和社會性參與相關的五對顱神經,以及這五對顱神經失調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這些症狀的人可能是社會性參與功能出了問題,如果受影響的神經獲得治療,問題應該就可迎刃而解。 第五對和第七對顱神經 第五對的三叉神經有好幾個運動功能,包括控制移動上下顎動作的咀嚼肌,同時也有感覺功能,可以接收顏面皮膚的感覺神經所傳遞過來的脈衝訊號。 第七對的顏面神經也有好幾種控制運動的功能,可以控制臉部個別肌肉的收縮和放鬆,我們的臉部表情就是這樣才能有所變化。臉部表情不僅可以傳達不同情緒,也可以反映身體處於健康或疾病的狀態。在正常狀況下,臉部表情的改變是自發性的,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內在情緒和想法的改變。 你見過面無表情、死氣沉沉的人嗎?這通常是第七對顱神經功能障礙的訊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臉部表情,舉例來說,微笑或是睜大眼睛,但是這些與自發性的臉部表情不同。 只要觀察一個人從嘴角到眼角之間有沒有任何自發性臉部微表情,就可以看出對方社會性參與功能是否正常。
推薦序二
致謝
作者序
簡介:自律神經系統
第一部 解剖學的新舊實證比較
第一章 了解自律神經系統
第二章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第三章 神經覺與神經覺失靈
第四章 檢測迷走神經腹側分支
第五章 迷走神經的醫療保健新思維?
第六章 生理影響心理的健康問題
第七章 泛自閉症障礙
第二部 恢復社會性參與功能的運動
基本動作
神經筋膜放鬆技法
火蜥蝪運動
偏頭痛的按摩
解決僵硬頸部的胸鎖乳突肌運動
斜方肌的扭轉運動
四分鐘自然拉皮運動(一)
四分鐘自然拉皮運動(二)
斬斷九頭蛇的所有症狀
附錄